免费xxxx在线观看视频,久久免費视频精品,国产又粗又大又爽视频,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亚洲AV

    <td id="ehiqb"></td>

  1. <td id="ehiqb"><tbody id="ehiqb"><table id="ehiqb"></table></tbody></td>

    <pre id="ehiqb"></pre>

    一、姓氏源流
    樊(Fán)姓源出有三:
    1、出自姬姓,形成于西周,是周文王的后代,其始祖為樊仲山甫,史稱姬姓樊氏。據(jù)《通志·氏族略·以邑為氏》所載,周文王的兒子虞仲有孫名仲山甫,他同召伯虎、申伯、南仲、尹吉甫等大臣一起,輔佐周宣王南征北戰(zhàn),使周人統(tǒng)治的疆域擴大,號稱“宣王中興”。由于仲山甫功勛卓著,宣王封他為樊(今河南濟源縣東)侯,他的子孫即以樊為姓,樊氏。
    2、出自子姓,起源于商代,是成湯王的后代,史稱子姓樊氏。據(jù)《左傳》所載,商湯的后裔子孫,在商中期以后,形成了陶、施、樊、繁、锜、幾和終葵七大族,其中有樊姓,子孫一直沿襲下來。商朝滅亡之后,周武王把商的遺民七族,劃歸齊國管轄,故戰(zhàn)國前后,樊姓多在齊、魯一帶??鬃拥牡茏臃t,便是商人七族中樊姓的后人。
    3、為西南少數(shù)民族姓氏。東漢時,巴郡、南郡蠻夷本有五姓:巴氏、樊氏、莘氏、相氏、鄭氏,皆出于武落鐘離山(今湖北省長陽西北)。
    得姓始祖:仲山甫。周宣王時之名臣,因食采于樊,故又稱樊仲山甫,亦稱樊仲山父、樊仲(見《國語·周語上》、《晉語四》),卒謚穆,故亦作樊穆仲。樊重即其后。又易蹇卦曰:“王臣蹇蹇,匪躬之故?!笔柙唬骸氨M忠于君,匪以私身之故而不往濟君?!薄额惥劬怼ざ稹芬鳌百硪狗诵浮薄7盏氖甲?,可以追溯到2800年前輔佐周宣王中興的名臣仲山甫。他是魯獻公的第二個兒子,仕周為卿士,后來因功被周天子封在樊國,爵位為侯,在當時的諸侯之間,地位十分崇高和尊貴。他的后代子孫,后來也按照當時的習俗,紛紛以國為氏,而我國就開始有了“樊”這個姓氏。樊氏后人尊仲山甫為樊姓的始祖。
    二、遷徙分布
    樊姓在大陸和臺灣都未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。樊姓出于姬姓。周太王有后代叫作仲山甫的因為作戰(zhàn)有功被分封到樊地(今河南省濟源縣西南,一說現(xiàn)河南省濟源市),他的后代以國號為姓,世代以樊作為姓氏。而樊姓最早的起源其實可以追溯到商湯時代。上古湯王建立了商朝,湯王的后代十分興盛,后來漸漸分離成了七的大族,其中就有一族為樊姓。后來商朝被周武王打敗,周朝平定天下以后,周成王的叔叔康叔管轄商朝的遺民,他將這七大王族遷到山東山西一帶,讓他們在此定居。所以樊姓的名門望族亦大多出于山東山西一帶。在古代,樊姓的望族大多聚居在上黨。樊氏族人在全國各地許多地方均有分布,如北京,河北之尚義、景縣,山東之平邑、龍口,山西之太原、長治,廣東之新會,廣西之田林、灌陽,貴州之從江,云南之瀘水、隴川等地。樊姓是當今常見姓氏,分布較廣,約占全國漢族人口的0.17%,居按中國姓氏人口多少排序的第一百零二位。尤以陜西、河南、江西等省多此姓,三省樊姓約占全國漢族樊姓人口的50%。在山西省按照姓氏人口多少排序中,居第四十五位。
    三、歷史名人
    樊 噲:漢初將領,沛縣人。楚漢戰(zhàn)爭時,項羽的謀士范增打算在鴻門宴上謀殺劉邦,樊噲持盾闖入,斥責項羽,使劉邦得以脫身。滅秦后,與張良諫劉邦不要貪圖咸陽宮室安樂,遂封存重寶財物府庫。以軍功封 舞陽侯。
    樊 英:字季齊,生于漢代,南陽魯陽人。他通曉陰陽地理,并洞悉其中的奧妙,能推測災異。他在壺山之陽隱居時,向他求學的人從四處涌來。無論州郡如何禮請他,他都不應。有一次,有暴風從西方吹來,樊英對學生們說:“成都市正在發(fā)生火災?!本秃攘丝谒疀_西噴去,并讓學生記住當天的日子。后來有人從蜀郡來,說那里大火,發(fā)生的時間與與樊英噴水的日期正好相符。來人還說,當時有黑云從東邊突然襲來,須臾之間轉為大雨,于是火災得以撲滅。永建年間,宮殿上有一架鐘在無人敲擊時,自己能發(fā)響,皇上對此甚為憂慮,公卿大臣們無人能解。于是便去詢問樊英,樊英說:“蜀岷一帶發(fā)生山崩了,山是銅為母,母親崩,所以兒子鳴。這并不表示當今圣朝會有什么災禍。”時隔不久,果然有人向朝廷奏報,蜀地發(fā)生了山崩的消息。在中國古代,隱士多是修道之人,修道人具有特異功能并不足為奇,因此他能用遙識功能看見成都市的火災,并用功能撲滅它。
    樊 遜:北齊哲學家,他對道教神仙方術加以批判,認為皆虛妄之術,“秦皇漢帝,信彼方士,冀遇其真,徐福去而不歸,欒大往而無獲。猶謂升遐倒影,抵掌可期,祭鬼求神,庶或不死。江璧既返,還入驪山之墓;龍媒已至,終下茂陵文墳”(《北齊書·樊遜傳傳》),到頭來都進了墳墓。
    樊 興:安州人。以罪為奴。從唐公平長安,授左監(jiān)門將軍。從秦王積戰(zhàn)多,封營國公,數(shù)賜黃金雜物。后坐事削爵。貞觀六年,陵州獠反,命討之,為左驍衛(wèi)將軍。又從李靖擊吐谷渾,為赤水道行軍總管。后軍期,士多死,亡失器仗,以勛減死。后為左監(jiān)門大將軍、襄城郡公。太宗征遼,以興忠謹,副房玄齡留守京師,檢校右武侯將軍。卒,贈左武侯大將軍、洪州都督,陪葬獻陵。
    樊 圻:明萬歷四十四年至清康熙三十三年后(1616-1694后)清畫家。字會公,江寧(今江蘇省南京)人。擅畫山水、花卉、人物。為“金陵八家”之一。北京故宮博物院藏有其《柳溪漁樂圖》
    樊 弘:四川I江津人。民國14年北大畢業(yè)后,任北京《中美晚報》編輯助理和《國民公報》編輯 員。后赴英國留學,入劍橋大學經(jīng)濟研究院研究生?;貒?,歷任湖南大學、中央大學經(jīng)濟系教授和復 旦大學經(jīng)濟系教授兼主任。民國31年任中央研究院社會研究所專項研究員。民國35年后,任北京大學經(jīng)濟系教授。 1950年加入中國共產(chǎn)黨。曾任政協(xié)第一、六屆全國委員會委員,九三學社第七 屆中央委員會顧問。 1988年4月在北京逝世,終年88歲。著有 《勞動立法原理》。編有《社會調查方法》、《中國勞動年鑒》(與人合編)、《工資理論之發(fā)展》、《論社會主義下商品生產(chǎn)和價值規(guī) 律》等。
    樊于期:戰(zhàn)國時秦將,避罪于燕,得燕太子丹之庇護,后因荊軻欲替太子丹殺秦王,愿得其首級以入秦,遂自刎而死。
    樊宗師:字紹述,河中人。始為國子主簿。元和中,擢軍謀宏遠科,授著作佐郎。歷金部郎中,綿、絳二州刺史。進諫議大夫,未拜,卒。詩七百六十九篇。今存一首。
    四、【郡望堂號】
      1、郡望
      上黨郡:戰(zhàn)國時韓國設置,秦滅韓后沿用,其地相當于今山西省沁水以東地區(qū)。
      南陽郡:戰(zhàn)國時秦國初置,其地在今河南省南陽一帶。
      2、堂號:
      上黨堂、南陽堂。
      自立堂號:崇德堂、文魁堂、鑒真堂、三陽堂、忠烈堂、檻真堂、聽命堂等。
      【宗族字派】
      字輩:
      崇德堂樊氏字輩:敦仁培世德,毓慶發(fā)天祥,文人應運起,吾祚永光昌。
      某支樊氏字輩:重實本謙恭,曾純希明哲,孝友啟后仁,德義光前烈。品信務端莊,言行期篤敬。賢良子孫慧,傳家皆忠正。
      湖南桃江樊氏原字輩:偃騰玉慶茂,九梅宗孟秀,友勝樊世問,學崇正大德,修益光明。續(xù)字輩:揚聲宏祖志,道盛蔚邦華,克敦詩與禮,自今愈厚佳。



    【樊姓宗祠通用對聯(lián)】
    〖樊姓宗祠四言通用聯(lián)〗
    巨鹿賢守;
    屠狗英雄。
    ——佚名撰樊姓宗祠通用聯(lián)
    上聯(lián)典指東漢湖陽人樊準,字幼陵,少年起學儒術,和帝時為尚書郎,后歷官御史中丞、議郎、巨鹿太守、河內太守、尚書令(宰相)、光祿勛。在巨鹿任上時,對內安撫百姓,發(fā)展農(nóng)桑,對外抵御羌族進犯,境內得以安定。下聯(lián)典指漢初將領樊噲,沛縣人,青年時以殺狗為業(yè)。后隨劉邦起義,因軍功封賢成君。滅秦后,項羽的謀士范增計劃在鴻門宴上謀殺劉邦,他直人營門,斥責項羽,劉邦得以脫身。漢初,又隨劉邦平定臧荼、韓王信的叛亂,官左丞相,封舞陽侯。他妻子呂須,是呂后的妹妹,因此深得呂后信任。
    彭城醫(yī)圣;
    猗樂文魁。
    ——佚名撰樊姓宗祠通用聯(lián)
    上聯(lián)典指三國時名醫(yī)樊阿,彭城。華佗的弟子,擅針灸。主張可深刺,一反當時胸、背、腹不可針過四分之二說。下聯(lián)典指北朝北齊哲學家樊遜,字孝謙,河東北猗樂人。幼時好學,專心典籍。初為縣主簿,后詔入秘府刊定書籍,時有“文章成就,莫過樊孝謙”之說。官至員外散騎侍郎。
    下床答拜;
    盡室登仙。
    ——佚名撰樊姓宗祠通用聯(lián)
    上聯(lián)典指東漢·樊英有疾,妻遣婢拜問,英下床答拜。下聯(lián)典指《列仙傳》載,劉綱與妻樊夫人,善道術,舉室仙去。
    李謙文學;
    子蓋清廉。
    ——佚名撰樊姓宗祠通用聯(lián)
    上聯(lián)典指北齊·樊遜,字孝謙,以文著稱。下聯(lián)典指隋·樊子蓋,以善政聞名,人稱清廉。
    南陽世澤;
    營國家聲。
    ——佚名撰樊姓宗祠通用聯(lián)
    全聯(lián)典指唐·樊興,從太宗征戰(zhàn),積功封營國公。
    巨鹿賢守;
    屠狗英雄。
    ——佚名撰樊姓宗祠通用聯(lián)
    上聯(lián)典指東漢·樊準,拜巨鹿太守。下聯(lián)典指漢·樊噲,以屠狗為業(yè),后佐高祖開國。


    〖樊姓宗祠六言通用聯(lián)〗
    隱樂湖山之跡;
    補袞詩歌之章。
    ——佚名撰樊姓宗祠通用聯(lián)
    上聯(lián)典指漢樊英·事典。下聯(lián)典指西周·樊穆仲事典。
    無遺行于鄉(xiāng)里;
    有令德在子孫。
    ——佚名撰樊姓宗祠通用聯(lián)
    此聯(lián)為漢樊敏碑字聯(lián)。


    〖樊姓宗祠七言通用聯(lián)〗
    隴西出謀獲全勝;
    鴻門斥項解危機。
    ——佚名撰樊姓宗祠通用聯(lián)
    上聯(lián)典指東漢學者樊志張,南鄭人。博學多通,嘗游隴西,破羌將軍段干請見之,他出謀說:“向東南角乘虛引出,及百里,還師攻之,可以全勝”。干從之,果驗。下聯(lián)典指漢初將領樊噲(?—前189),沛縣(今江蘇省)人。初隨劉邦起兵反秦,為其部將,以軍功賜爵,封賢成君。在鴻門宴上,范增欲殺劉邦,他不顧個人安危,直闖營帳,斥項羽背信棄義,使劉邦得以脫走,為劉邦解了危。
    不以榮華耀鄉(xiāng)里;
    常將道德養(yǎng)祥和。
    ——佚名撰樊姓宗祠通用聯(lián)
    此聯(lián)為漢樊敏碑字聯(lián)。
    長松卓立古之直;
    好風微起圣而清。
    ——佚名撰樊姓宗祠通用聯(lián)
    此聯(lián)為漢樊敏碑字聯(lián)。
    高風清節(jié)超巢許;
    豐功偉烈并蕭曹。
    ——佚名撰樊姓宗祠通用聯(lián)
    上聯(lián)典指西周樊侯樊仲甫的事典。下聯(lián)典指漢初將領樊噲事典。


    〖樊姓宗祠七言以上通用聯(lián)〗
    門有古松,庭無亂石;
    秋宜明月,春則和風。
    ——佚名撰樊姓宗祠通用聯(lián)
    此聯(lián)為漢樊敏碑字聯(lián)。
    壺山隱居,術滅風火;
    杏堂高弟,學有師傳。
    ——佚名撰樊姓宗祠通用聯(lián)
    上聯(lián)典指東漢學者樊英的事典。樊英,字季齊,魯陽人。習京氏易,兼明五經(jīng),隱于壺山之陽。著易章句,世名樊氏學。官至光祿大夫歸卒。下聯(lián)典指春秋時魯國名人樊遲(前515-?),一說為齊人。名須,字子遲??鬃拥牡茏印?br /> 薄稼圃而不為,宜善會先賢之意;
    敬鬼神以仍遠,當恪遵乃祖所聞。
    ——吳信辰撰樊姓宗祠通用聯(lián)
    此聯(lián)為樊氏宗祠聯(lián)。

    【中國人民解放軍樊姓開國將軍生平簡介】
    樊學文少將
    樊學文(1912-1978),四川省蒼溪縣人。1932年加入中國共產(chǎn)主義青年團,1933年轉入中國共產(chǎn)黨,同年參加革命。1934年參加中國工農(nóng)紅軍。
    土地革命戰(zhàn)爭時期,任蒼溪縣少共區(qū)委書記,紅30軍第267團1營書記,中共蒼溪縣委書記,綏靖縣委組織部部長、縣委書記,省委工作隊政治指導員。參加了長征。
    抗日戰(zhàn)爭時期,任中共中央社會部總務科科長,中央警備團供給處主任、團副政治委員。
    解放戰(zhàn)爭時期,任熱東分區(qū)副政治委員,中共熱河省委秘書處處長,熱南分區(qū)政治部主任,東北野戰(zhàn)軍委9縱隊后勤部政治委員,第四野戰(zhàn)軍第46軍后勤部政治委員。
   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,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第138師政治委員,參加了抗美援朝作戰(zhàn),任中國人民志愿軍第46軍政治部副主任、升任第46軍政治部主任?;貒?,任吉林省軍區(qū)副政治委員,黑龍江省軍區(qū)副政治委員,中共遼寧省委工業(yè)交通政治部主任,中共中央東北局財貿(mào)政治部副主任,遼寧中醫(yī)學院黨委書記。
    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。榮獲三級八一勛章、二級獨立自由勛章、二級解放勛章。榮獲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二級國旗勛章、二級自由獨立勛章。1978年9月因病逝世,終年66歲。
    樊哲祥少將
    樊哲祥(1908-1995),湖北省公安縣人。1927年加入中國共產(chǎn)黨。1930年參加中國工農(nóng)紅軍。
    土地革命戰(zhàn)爭時期,任紅3軍9師政治部文印股股長、宣傳隊隊長、宣傳科科長,紅3軍司令部參謀,紅二方面軍司令部2科代科長。參加了湘鄂西、鄂西北、襄北、湘鄂川黔蘇區(qū)反“圍剿”和長征。
    抗日戰(zhàn)爭時期,任八路軍120師師部秘書主任,第358旅714團參謀長,晉綏軍區(qū)司令部作戰(zhàn)科科長,第3軍分區(qū)參謀長,晉綏軍區(qū)獨立3旅參謀長。在晉西北地區(qū)開展游擊戰(zhàn)爭,參加了百團大戰(zhàn)等戰(zhàn)斗。
    解放戰(zhàn)爭時期,任綏蒙軍區(qū)參謀長,獨立11旅旅長,華北軍區(qū)獨立22師師長。參加了察綏、綏包、綏東、平津等戰(zhàn)役。為解放全中國作出了突出貢獻。
   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,任軍委防空司令部副參謀長兼軍訓處處長,1952年畢業(yè)于軍事學院,任中央軍委防空軍副參謀長,華東軍區(qū)防空部隊副司令員,防空軍高射炮兵學校校長,廣州軍區(qū)空軍副司令員,中國人民解放軍通信兵部副主任。為解放軍軍防空部隊的發(fā)展,為軍隊的通信事業(yè)和現(xiàn)代化建設作出了貢獻。是中國人民政治協(xié)商會議第五屆全國委員會委員,中國共產(chǎn)黨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代表。
    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。榮獲二級八一勛章、二級獨立自由勛章、一級解放勛章。1988年7月被中央軍委授予中國人民解放軍一級紅星功勛榮譽章。1995年9月24日因病在北京逝世,享年87歲。


    【中國人民解放軍樊姓當代將軍生平簡介】
    樊代明少將
    樊代明(1953.11-——),四川省重慶市(今直轄市)人。1972年12月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。消化內科專家,博士生導師,中國工程院院士,第四軍醫(yī)大學副校長。專業(yè)技術少將軍銜。
    1975年在第三軍醫(yī)大學軍醫(yī)系大學生。1978年為第四軍醫(yī)大學消化內科學碩士。1985年在日本國立癌中心腫瘤免疫學進修生。1986年為第四軍醫(yī)大學消化內科學博士。1991年在比利時魯汶大學分子生物學博士后。1981年后任第四軍醫(yī)大學西京醫(yī)院消化內科助教、醫(yī)師。1986年任第四軍醫(yī)大學西京醫(yī)院消化內科講師、主治醫(yī)師。1988年任第四軍醫(yī)大學西京醫(yī)院消化內科副教授。1990年任第四軍醫(yī)大學西京醫(yī)院消化內科教授、副主任、碩導。1993年任第四軍醫(yī)大學西京醫(yī)院消化內科主任醫(yī)師、博導。1995年任第四軍醫(yī)大學西京醫(yī)院消化內科主任。1995年后歷任全軍消化病研究所所長,解放軍第四軍醫(yī)大學副校長。1992年為中國共產(chǎn)黨第十四次全國代表大會代表,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教育部首批長江學者獎勵計劃的特聘教授,中華消化學會副主任委員,全軍消化學會主任委員,陜西省消化學會主任委員。先后擔任中歐胃癌會議,中日腫瘤會議,國際消化病基礎與臨床會議等五次國際會議的主席。是南京大學、北京大學等53所大學的客座教授或兼職教授。培養(yǎng)博士生42名,碩士生46名,博士后6名。
    擔任《J Clin Gastroenrology》等25本雜志的編委,《Lancet》(中文版)等13種雜志的主編或副主編。主要從事內科、特別是消化內科的醫(yī)教研工作。在胃癌的基礎與臨床研究中取得明顯成績,發(fā)現(xiàn)一組新的胃癌抗原,首創(chuàng)3種診斷方法。先后主持國家973、國家863、國家攻關等項目所屬課題,承擔國家杰出青年基金,國家自然基金重點項目等12余項國家級課題,是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首批創(chuàng)新研究群體的學術帶頭人。已在16 種國際專業(yè)雜志發(fā)表論文62篇。
    先后榮獲“中國青年科學家獎”、“求是獎”等7項全國性榮譽獎勵,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,三等獎1項,國家發(fā)明三等獎1項,省部級一等獎3項,國家新藥證書1項。
    樊根深少將
    樊根深(1942.12-——),室名葉茂堂,陜西省華縣人。1961年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。
    先后在中國人民解放軍一野第19軍、甘肅省軍區(qū)干部。歷任新疆軍區(qū)后勤部部長。1991年11月后任蘭州軍區(qū)后勤部部長,蘭州軍區(qū)聯(lián)勤部部長、中共蘭州軍區(qū)黨委常委。1997年3月任中共蘭州軍區(qū)紀委書記。是第九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。
    少將軍銜。自幼酷愛書法,在40多年的戎馬生涯中,勤于對書法藝術的追求和研習,尤其是發(fā)起“柳營試鋒”大型文化活動之后,其書法作品日臻成熟,以行書見長,多次參加軍內外書法展并獲獎?,F(xiàn)為柳營試鋒將軍書畫展組委會主席。


    【中國人民解放軍樊姓高級將領、革命英烈生平簡介】
    樊文德烈士
    樊文德(——-1935),陜西省吳堡縣人。1931年加入中國共產(chǎn)黨。1933年參加中國工農(nóng)紅軍陜北游擊隊第4支隊。
    1933年起隨中國工農(nóng)紅軍陜北游擊隊第4支隊革命,積極參加了開辟佳(縣)吳(堡)革命根據(jù)地的斗爭,作戰(zhàn)勇敢,多有戰(zhàn)功。1934年6月任紅6支隊隊長。1935年2月中國工農(nóng)紅軍陜北獨立師第5團成立,任團參謀長。不久紅5團改編為紅27軍84師第3團,任團參謀長,隨部轉戰(zhàn)陜北安定(今子長)縣、清澗地區(qū),參加粉碎國民黨軍對陜北革命根據(jù)地的第一次“圍剿”的作戰(zhàn)。6月針對國民黨閻錫山晉軍進攻佳吳蘇區(qū)的敵情,提出率紅3團返回佳吳進行反“圍剿”作戰(zhàn)的要求。被西北軍委前委誤認為是鄉(xiāng)土觀念,調離部隊,送回后方學習。不久被誤定為“反革命”,錯誤殺害。
    1966年中國人民解放軍蘭州軍區(qū)為他平反昭雪,定為革命烈士。
    樊任民烈士
    樊任民(1899-1932.10.3),江西省銅鼓縣人。早年在江西省立第六師范學校讀書。1925年在校加入中國共產(chǎn)黨。
    大革命時期,1925年7月遵照中共南昌特別支部的指示,回銅鼓從事革命活動。同年底任中共銅鼓支部宣傳干事,不久赴上莊考察工人運動。1927年4月任國民黨銅鼓縣黨部改組籌備委員會委員。
    土地革命戰(zhàn)爭時期,大革命失敗后只身赴南昌戒嚴司令部監(jiān)獄,探望中共銅鼓黨團中心支部書記陳逸群。1928年9月任銅鼓縣第1大隊政治委員。10月任中共銅鼓縣委宣傳部部長。12月任湘鄂贛邊赤衛(wèi)軍銅鼓縣第3大隊政治委員。1929年11月任銅鼓縣蘇維埃政府副主席。12月繼任縣蘇維埃政府主席。在任期間領導全縣鞏固、發(fā)展蘇區(qū)紅色政權,在全縣創(chuàng)造了86%的紅色區(qū)域,14%的游擊區(qū),被中共湘鄂贛邊特委授予錦旗,以示嘉獎。1931年1月任縣蘇維埃政府秘書長。5月任銅鼓縣蘇維埃政府警衛(wèi)營政治委員。1932年7月,從湘鄂贛省蘇維埃政府開會回來,途中不幸被捕。10月3日在縣城被敵人殺害,犧牲時33歲。
    樊昌善烈士
    樊昌善(1904-1932.10),湖北省黃安(今紅安)縣人。1930年參加革命。
    1930年參加地方武裝游擊隊,后調中國工農(nóng)紅軍鄂陜邊區(qū)第四路游擊師當戰(zhàn)士。1932年10月奉命到黃安縣以南去執(zhí)行任務。途中不幸被敵捉住。敵將他押到永河西張元,施用種種毒刑,要他交出黨的有關機密,他寧死不屈。殘暴的敵人用幾寸長的鐵釘把他的手腳釘在墻上,然后剝下他的衣服,用燒紅的火鉗在他身上烙,多次昏死,當他醒來后,只是用眼睛怒視敵人。敵人又把他從墻上放下,用石滾綁在他身上,推入水塘,殘酷殺害,犧牲時28歲。
    樊學賜烈士
    樊學賜(1900-1928),湖北省公安縣人。1926年參加革命。1927年9月加入中國共產(chǎn)黨。
    1926年在共產(chǎn)黨的領導下,積極參加農(nóng)民運動,懲處了一批土匪和土豪劣紳,使三星垸的革命形勢空前高漲。1927年7月領導公安人民自衛(wèi)團殲滅了五區(qū)叛匪劉祖豐的匪部。9月任鄂西暴動左路軍軍事指揮,在他的指揮下,鄂西秋收暴動取得了重大勝利。敵人不甘失敗,糾集大批兵力,向鄭公渡逼進。在率部轉移途中與敵遭遇,部隊被打散,他隱蔽到澧縣。由于叛徒出賣,不幸被捕。1928年冬被敵殺害于公安縣南平,犧牲時28歲。
    樊笑竹烈士
    樊笑竹(1907-1935.12),江西省永新縣人。早年加入中國共產(chǎn)黨。
    歷任中國工農(nóng)紅軍紅六軍團第18師52團團長、53團團長等職。1934年8月率全團隨紅六軍團西征。1935年12月,在湖北省來風縣犧牲,時年28歲。


    【中國共產(chǎn)黨樊姓高級領導人、革命英烈生平簡介】
    樊萬祥烈士
    樊萬祥(1898-1929.5.18),江西省修水縣人。1926年8月參加革命。1927年5月加入中國共產(chǎn)黨。
    大革命時期,1926年8月參加秘密農(nóng)民協(xié)會。1927年5月任修水大橋農(nóng)民協(xié)會組織委員、中共修水縣大橋支部委員、中共修水縣二區(qū)區(qū)委組織委員等職。
    土地革命戰(zhàn)爭時期,1928年8月6日,受中共修水縣黨組織派遣,引導中國工農(nóng)紅軍第5軍在萬名武裝農(nóng)民配合下攻克修水縣城。翌日在紅5軍和中共修水縣委召開的祝捷大會上,被獎勵漢陽造步槍一支,以資鼓勵。1929年5月18日,開會時因泄密被敵包圍,為掩護同志轉移不幸被捕,后被敵人殘酷殺害,時年31歲。
    1932年5月,中共湘鄂贛省委、湘鄂贛省蘇維埃政府將修水二區(qū)命名為“萬祥區(qū)”,以志紀念。
    樊友桂烈士
    樊友桂(1903-1934),江西省修水縣人。早年參加革命并加入中國共產(chǎn)黨。
    1933年8月,任中共修水縣委副書記兼組織部部長。10月兼任修水縣赤色職工聯(lián)合會委員長。1934年在修水上衫作戰(zhàn)時犧牲,時年31歲。
    樊仁軒烈士
    樊仁軒(1895-1928.5),湖北省應山(今廣水)縣人。出生在一個書香世家。幼時到鄉(xiāng)賢左秀卿塾學讀四書五經(jīng),后往縣城永陽中學就讀。1925年加入中國共產(chǎn)黨。
    民主革命時期,1915年下學后到廣水學做生意,三年滿師回太平鎮(zhèn)開匹頭店。營業(yè)不到半月,遭土匪搶劫,只好回鄉(xiāng)種田。
    大革命時期,1925年暑期,為聲援上海“五·卅”慘案和漢口“六·一一”血案,在武漢讀書的青年學生、共產(chǎn)黨員盧玉成、柴凌閣等人被派回本縣,組織農(nóng)民愛國會和鐵血青年抗英**同盟。他積極參與宣傳發(fā)動工作。1926年9月北伐軍光復應山,黨務、農(nóng)運公開。11月湖北省農(nóng)協(xié)特派員黃民欽、吳光德到應山指導農(nóng)運,在城內建立農(nóng)運指導委員。和柴凌閣、馬其松等一批黨員被派到縣短期學習,正式成為農(nóng)運工作者,協(xié)助吳光德指導本縣農(nóng)民運動。具體負責太平鎮(zhèn)樊家河東岸4個自然村的農(nóng)運工作。1927年3月應山東鄉(xiāng)農(nóng)協(xié)辦事處正式成立后,當選為辦事處秘書。國民黨反動派“七·一五”反革命政變后,各縣黨務、農(nóng)運及工、婦、商、學組織停止活動,豪紳勢力卷土重來。京漢路區(qū)特委決定恢復地下農(nóng)委會,開展鄉(xiāng)村武裝斗爭。根據(jù)特委指示,秘密發(fā)展一批黨員,建立起中共應山縣樊家河支部,任支部書記。
    土地革命戰(zhàn)爭時期,1927年11月為響應黃麻暴動,京漢特委和應山縣委確定以東南鄉(xiāng)為開展武裝斗爭、實行土地革命的重點地區(qū),積極準備力量,利用陰歷年關攻打縣城,建立工農(nóng)革命政權。執(zhí)行組織決議,以樊家河支部黨員為骨干,從糾察隊中挑選出青壯年農(nóng)民30余人,組成一支敢死隊,分編為3個班,由樊育紅、樊海章、樊作成3人當班長。從3個班長名字中各取一字,合為“江海成”,用作敢死隊代號。1928年初年關攻城時,中共應山縣委又把“江海成”改為“江海赤”,作這次武裝暴動的口令。年關攻城暴動失利后,京漢特委和應山縣委抓緊時機,發(fā)動應、安、孝三縣邊界農(nóng)民武裝。1928年1月22日(農(nóng)歷大年三十夜)聯(lián)合行動,取得了攻打左家河封建豪紳土圍子的勝利。任中共應山縣委委員兼秘書。1928年4月國民黨桂系軍配合地方“鏟共團”,對應、安、孝三縣邊界大舉“清鄉(xiāng)”。從七里沖轉移到東肖店的應山縣委機關,雖以“三縣農(nóng)民運動會”的名義繼續(xù)領導邊界群眾的革命斗爭,但活動地域日漸縮小,與京漢特委的聯(lián)系也是時斷時續(xù)。為了擺脫困境,樊仁軒、柴凌閣、高詠、蔡治宏等人與縣委書記唐方九一起,突破敵人封鎖線,從鐵路西轉移到孝感車站以東的白鶴庵,設法尋找京漢特委。5月唐方九派蔡治宏潛回七里沖探聽情況,蔡回家后,白天隱蔽,夜晚活動,被高家店團防頭子祁嘴巴巡更時發(fā)覺,暗中監(jiān)視其行動。蔡治宏沿原路返孝感復命,祁嘴巴買通楊家細河黃學拳師,帶一班人隨后跟蹤到白鶴庵,適值柴凌閣等人去了小河溪,樊仁軒因渾身長瘡臥病在床,當即與蔡治宏一起被捕。老蔡被解往應山縣獄,樊仁軒羈押高家店團防處,被捆在老虎凳上,用香火烙皮肉,用辣椒薰雙目,要他供出縣委成員去向。雙足骨折,遍體鱗傷,疥瘡化膿,劇痛鉆心。但自始至終不答一詞。后被敵人將其毒死在獄中,犧牲時33歲。
    樊鳳賢烈士
    樊鳳賢(1908-1933.9),陜西省旬邑縣人。1922年進入旬邑寶塔高級小學就讀,同年加入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。1925年由團轉入中國共產(chǎn)黨。
    大革命時期,1924年后,先后在西安成德中學和中山學校上學。在校期間,閱讀了《共產(chǎn)黨宣言》等革命書刊。1926年初回到旬邑。10月在寶塔高小創(chuàng)立中共旬邑縣旬邑特支,任特支組織委員。1927年到三家莊、郭村、東牛村宣傳革命道理,成立了底廟區(qū)農(nóng)民協(xié)會,任農(nóng)協(xié)主席。
    土地革命戰(zhàn)爭時期,1928年積極投身于旬邑革命暴動。暴動失敗后,以教師身份作掩護,在底廟區(qū)秘密從事黨的地下工作,壯大革命力量。1929年3月,根據(jù)中共底廟區(qū)委恢復整頓中共黨組織的指示,成立了中共旬邑縣咀頭支部,任支部書記。1933年1月組織400余人到偽縣政府駐地張洪鎮(zhèn)開展“交農(nóng)”斗爭。這一斗爭的勝利,推動旬邑革命形勢的發(fā)展。7月成立了旬邑縣底廟游擊隊,在彬縣、旬邑、正寧三縣相交地區(qū)與地方反動勢力作長期斗爭。游擊隊的活動引起敵人的恐慌和仇恨。同年9月初,甘肅正寧永和鎮(zhèn)的反動民團發(fā)動“圍剿”。率領游擊隊與敵周旋。斗爭中不幸被俘。敵人刺透他的鎖骨用繩拴住,拖到永和鎮(zhèn)堡巷村。他大義凜然,視死如歸。最后被敵人殺害,犧牲時25歲。
    樊生法烈士
    樊生法(1895-1933),江西省修水縣人。早年加入中國共產(chǎn)黨。
    1930年后歷任第二、三屆修水縣工農(nóng)兵蘇維埃政府主席。1932年2月任中共修水縣盧坊區(qū)委書記。1933年在修水大橋被敵人殺害,犧牲時38歲。
    樊仲甫烈士
    樊仲甫(1906-1928.1),浙江省奉化縣人。1920年畢業(yè)于奉化發(fā)起山完全小學。1926年加入中國共產(chǎn)主義青年團。
    大革命時期,在奉化縣沙堤公堂小學任教。1926年在寧波中山公學讀書。1927年2月北伐軍進入寧波,群眾運動蓬勃發(fā)展。受中共黨組織委派,到鄞縣農(nóng)民協(xié)會任干事長,并負責領導共青團鄞縣縣委農(nóng)民委員會。國民黨反動派“四·一二”反革命政變后,因未暴露真實身份,仍留在縣農(nóng)民協(xié)會從事革命工作。
    土地革命戰(zhàn)爭時期,1927年11月因叛徒告密而被捕。備受酷刑,絕不吐露黨的機密。12月,被關入杭州浙江陸軍監(jiān)獄。1928年1月被殺害于監(jiān)獄刑場,犧牲時22歲。
    樊明德烈士
    樊明德(1897-1934.9),江西省修水縣人。1927年參加革命。1928年春加入中國共產(chǎn)黨。
    1928年任中共修水縣委交通員。1929年7月任修水第三區(qū)區(qū)工會主席。1930年3月任修水縣赤色總工會籌備處主任。同年10月任修水縣雇農(nóng)工會委員長。1932年3月當選中共湘鄂贛臨時省委委員。8月任修水縣工農(nóng)兵蘇維埃政府主席。10月當選中共湘鄂贛省委委員。1933年5月任代理中共修水縣委書記。8月任中共修水縣委書記。1934年8月調任中共修銅縣委書記。9月在銅鼓梓莊被叛徒殺害,犧牲時37歲。
    樊廢級烈士
    樊廢級(1902-1934),江西省修水縣人。1926年在江西省立第六師范讀書時參加革命,同年夏加入中國共產(chǎn)黨。
    大革命時期,1926年8月受中共黨組織委派回修水組織農(nóng)民運動。歷任中共贛西北特別第二區(qū)委書記,中共修水縣委秘書、中共修水縣縣委委員等職。
    土地革命戰(zhàn)爭時期,任中共修水中心縣委組織部長。1934年在湘鄂贛蘇區(qū)“六、七月事變”中不幸壯烈犧牲,時年32歲。
    樊策安烈士
    樊策安(1901-1935.5),江西省修水縣人。1923年考入江西省立第六師范學校。1926年在校加入中國共產(chǎn)黨。
    大革命時期,1926年5月赴廣州,參加第六屆農(nóng)民運動講習所學習。同年秋學習結業(yè)后,以農(nóng)民運動特派員的身份回家鄉(xiāng)開展農(nóng)民運動,發(fā)展中共黨的組織,參與組建中共修水支部干事會和國民黨修水縣黨部。1927年上半年在大橋籌建了西尹、朱溪、下衫農(nóng)民協(xié)會。
    土地革命戰(zhàn)爭時期,1927年冬任中共修水臨時縣委宣傳部部長。1928年8月任中共修水縣委書記,在任時重視革命武裝的建設,主持建立了湘鄂贛蘇區(qū)第一個兵工廠。1930年春兼任修水縣游擊大隊政治委員。同年5月又兼任修水縣暴動委員會委員。1930年6月在修水縣第一次工農(nóng)兵代表大會上,當選為縣蘇維埃政府裁判委員會主席。后歷任修水縣蘇維埃政府秘書、湘鄂贛省總工會文書。1935年5月在修水縣城被敵人殺害,犧牲時34歲。
    樊象日烈士
    樊象日(1900-1933),江西省修水縣人。早年加入中國共產(chǎn)黨。
    1931年8月任中共修水中心縣委書記。1932年4月當選湘鄂贛省蘇維埃政府執(zhí)行委員等職。1933年秋任少共修水縣委書記。同年在修水古嶺作戰(zhàn)時犧牲,時年33歲。


    【近代民主革命樊姓高級將領(領導人)、革命烈士生平簡介】

    樊仲云漢奸
    樊仲云(1899-不詳),浙江省嵊縣人。早年畢業(yè)于嵊州一中。1923年參加文學研究會。1929年參加上海著作人公會。1937年參加中國救亡協(xié)會。
    民主革命和大革命時期,先后任商務印書館編輯、新生命書局總編輯,復旦大學、中國公學教授。大革命時曾加入中國共產(chǎn)黨、出任黃埔軍校武漢分校政治教官。
    土地革命戰(zhàn)爭時期,1935年具名發(fā)表《中國本位的文化建設宣言》。主編過《社會與教育》周刊、《文化建設》月刊(國民黨CC派控制的中國文化協(xié)會出版)。1937年初與潘公展、顧鳳城、朱應鵬等贊助《寒友》季刊創(chuàng)刊。
    抗日戰(zhàn)爭時期,1937年抗戰(zhàn)全面爆發(fā)后,任《救亡日報》總編輯。后去香港,任國民黨的《國民日報》主筆。不久叛國投敵充當漢奸,出任汪偽南京國民政府教育部政務次長、汪偽中央大學校長。卒年不詳。
    樊鐘秀軍閥
    樊鐘秀(1888-1930.6.4),字醒民,因排行第二故外號稱樊老二,河南省寶豐縣縣城西夏莊(今平頂山市西區(qū))人。自幼隨父入私塾,厭八股,喜任俠、重信義。1901年逃學到少林寺學習拳棒。是民國時軍閥,西北軍中最早的中國國民黨員,被孫中山任命為建國豫軍總司令。
    民主革命時期,1912年2月參加豫軍總司令李亞東組織的北伐軍,1913年遭豫督通緝,與家人逃往陜西宜川縣賀家溝開荒。1914年春率100余人活動于洛川、甘泉、富縣一帶。1916年受陜西督軍陳樹藩招撫,升任騎兵營營長。1918年3月離陳,4月經(jīng)張鈁介紹參加靖國軍,任第二路軍司令。11月在潼關與援陳的劉鎮(zhèn)華軍大戰(zhàn)50余天,因主力馬瑞旺降劉而敗退洛南。時奉軍許蘭州與陳樹藩爭陜督,遂聯(lián)許倒陳,被許編為第1支隊。后隨許返回河南,被趙倜編入宏威軍,任旅長,駐蘭考。1921年任豫西剿匪司令。1923年10月受孫中山委任為豫軍討賊軍總司令。11月9日率部擊潰沈鴻英部3個師,占領南雄,繼而進駐韶關,控制了廣東的北方門戶。11月12日孫中山立即給賀電:“豫軍討賊軍總司令樊鐘秀,精誠愛國,首義贛南,諸部將官士卒,俱能深明大義,戮力同心,據(jù)覽敷陳,至堪嘉許”。16日夜奉命開抵黃沙車站,又率眾徒步跑到廣九車站,用吳軍旗幟,四路沖殺,經(jīng)一晝夜血戰(zhàn),大敗陳炯部3個師,潰退130余公里。12月2日率部凱旋,孫中山讓樊坐慶功會首席,并握手贊道:“好、好、好!好同志,真革命!”
    大革命時期,1924年1月在廣州召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,當選為候補中央監(jiān)察委員。4月陳炯明再次叛亂時,任為援東路作戰(zhàn)軍右絡總指揮。9月孫中山進駐韶關,誓師北伐,任命為北閥軍側翼總指揮。22日出師破強敵,渡險關,浴血奮戰(zhàn),兼程前進,行軍80多天,戰(zhàn)斗50余次,轉戰(zhàn)五省,跋涉2500余公里,12月19日抵達豫南。20日發(fā)電給孫中山,報告北伐經(jīng)過,23日孫中山復電曰:“吾兄孤軍轉戰(zhàn),所向無前,三月之內,由粵而豫,同時諸軍,望塵莫及,奇功偉績,嘉慰何似”。并告之左右:“各軍將領若能皆如樊鐘秀,何想革命不勝成功?”1925年3月孫中山病逝北京時聞訊嚎啕大哭,3天不食,對部下說:“我死之后,如能葬于先生墓側,大愿足矣!”此后部隊擴編為四個路,將建國豫軍改為建國軍,分駐汝、魯、寶、郟等縣。5月上海發(fā)生“五·卅慘案”,通電全國:“鐘秀誓將率將士,與我愛國志士同踐衛(wèi)民救國之天職,非達到廢除租界、取消不平等條約,收回領事裁判權等全國一致的主張,決不與日、英棄仇修好?!?月20日捐款5000銀元,支援上海工人運動。11月攻山西閻錫山失敗。1926年5月與張治功部在大營激戰(zhàn)大勝。接著又大敗吳部對寶豐、南陽的圍攻。7月親率第1、2兩軍,潛繞直軍后,連克柳林、武勝關,截斷吳軍后路,與北伐軍會師武漢。
    土地革命戰(zhàn)爭時期,1928年3月乘馮與奉軍大戰(zhàn)之機,率師北進,4月初連下葉、寶、魯、郟、襄及禹、密等縣,又占臨汝、偃師等地,進圍鄭州、逼洛陽。1930年初閻(錫山)馮(玉祥)合作反蔣,3月馮委任樊為第八方面軍總司令。這時蔣介石也親至許昌,以撥大洋15萬元的條件,請樊移防荊紫關,讓開許昌,以便直取鄭州馮部大本營。當即拒絕蔣收買。蔣便令第5軍團何成浚部徐源泉、上官云相等3個師攻臨潁,樊軍不支,退守許昌。馮雖多次派兵增援,但仍不能扭轉戰(zhàn)局。
    1930年6月4日到南關視察戰(zhàn)況,回城至南門時,被蔣機炸傷而死,終年42歲。其靈柩運至北京,葬于西山碧云寺。
    清空輸入框

    在線工具導航